中国慢病管理的挑战和趋势有哪些?
病后管理是高成本的,病后人群也不是商业险的客户所以让商业险出钱也不可能,只有把病后管理移到病前管理,以上问题就都有解,病前管理500元每年是可以做到的。那么分界点就是发病,就是医院确诊处于得了慢病。从这个分界点看,三高都不算严格慢病,糖尿病算,但三高是心脑血管的主要发展发作因素,所以病前管理大有可为,商业保险也可以介入。至于病后管理,想低成本目前是不可能的了,那些调查问卷的客户只有医院一个途径,而且病后管理也不是健康管理师能做的。服务门槛就是执业医师。
1、线上线下融合:慢病管理很难单纯靠线上完成,线上无法解决用户依从性、与治疗和运动结合等慢病管理无法忽略的问题。未来的慢病管理更可能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线上作为患者教育、依从性督促、服务者与患者沟通的工具,辅助线下的服务。
2.服务者:
由于慢病管理是一项细节活,且需要长期用户跟踪和教育,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并不适合提供这样的服务。未来专业健康管理师/教练与全科医生将是慢病管理的主力,而且慢病管理所需的时间和流程管理意味着专业人员需要时间投入,全科医生可能需要护士和专业教练的辅助才能完成慢病管理服务。不过,市场需要较长的用户教育实践以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才能提供可信的服务并让用户相信服务者的能力。
3.依从性挑战:
由于慢病很大程度上与生活习惯有关,慢病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一点本身就是逆人性的。用户端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督促用户,增加依从性,从而让慢病管理有可能达到效果。用户本身的意愿和对健康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有可能长时间依从慢病管理,而依从性意味着极大的人力投入和沟通成本。
4.渠道:
我们的调研显示有50%的用户希望慢病管理不另外收费,而是附加在商业保险上。可见未来的慢病管理仅靠用户自费会很难托起一个市场,而是需要寻找能够带来大客户渠道的入口。这可能包括企业雇主、商业保险公司、体检、基础医疗机构以及一部分有服务改革意愿的医院。
5、载体:
未来中国市场有前景的包括三种慢病管理的载体: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慢病管理服务机构、依托药房的慢病管理以及以基础医疗为载体的慢病管理。
这三者的服务者不同,渠道不同,服务特长也不一样,分别依托健康管理师/教练、药剂师和全科医生进行服务。
标签: 慢性病防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