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为什么要住蒙古包?而不是盖个房子住呢?
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西伯利亚埃文基(鄂温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在历史上,许多东西方旅行家、探险家、学者在他们的著作里写到蒙古包。鲁不鲁乞,法国人,1252年受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出使蒙古帝国,写出《东游记》。《东游记》载:“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篷……”据宋朝彭大雅、徐霆所著《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穹庐就是蒙古包。明朝肖大亨的《北虏风俗》、清代张穆的《蒙古游牧记》,还有十三世纪中叶约翰·普兰诺·嘉宾尼、威廉·鲁布鲁克等人的旅行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等,这些著作中都对蒙古包有浮光掠影般的描述。如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说蒙古包是木杆和毛毡制作的圆状房屋。可以折叠,迁移时叠成一捆拉在四轮车上,搭盖时总是把门朝南等。
进入近代,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比较活跃。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锡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并发表考察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当代的学者,如内蒙古的嘎林达尔,蒙古国的麦达尔、达力苏荣、沙日布道尔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专著,其中麦达尔、达力苏荣合著的《蒙古包》一书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蒙古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学者郭雨桥撰写的《细说蒙古包》,为中国最详备的蒙古包专著
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常常是这片草场的草被牛羊啃光后, 他就得将牲畜赶到另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场去。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蒙古族人无法象农民那样盖上房舍,在一个地方长久地居住下来,为了迁徙方便,与是就诞生了圆顶的蒙古包,为减少气流的阻力而设计成圆顶圆形。 如今,大部份蒙古人都已定居,只有很少一部份世代从事游牧业的蒙古人还住在蒙古包里,为了抵御风和寒泠,蒙古包的包顶和四围全是用厚厚的毡子制做的,里面的架子都是木杆交叉支撑的,安装和拆开都很方便快倢。想要搬迁时,将包顶、围子拆下叠好,将支架梱好,.连同生活用品一件一件的全部裝在木制勒勒车上,赶着车、赶着牛群.……,又迁到下一个草场去了。
蒙古人和其他以放牧牛马羊为生的游牧民族,由于需要经常转移牧场,因而都只能居住容易移动的帐篷式房子。
不过,为了保护生态,确保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便于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内蒙古和新疆、青海等地,在政府的引导与扶助下,许多牧民已经盖起了固定的砖房来居住,牧场实行轮换养护,很多时候都是割草圈养牲畜。
标签: 大草原上的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