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夕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传统文化。你更喜欢哪一个情人节?
当然喜欢传统文化了,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节日。不过七夕也不见得是传统文化中的情人节😜
西方情人节,属于情人之间的节日,情人间互赠礼品表达爱慕之情,西方人情绪外露,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公元270年2月14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因追逐爱情而被处死,此日被后人定为“情人节”。
而中国神话故事里,牛郎织女因被王母所化银河阻隔,每年七月初七那天,喜鹊会在银河上搭起一座桥梁,牛郎会挑起扁担,带着两个娃娃和织女相会,俗称鹊桥相会,人家这是夫妻相会,还带着娃娃哩,并不是情人相会🤣,在中国,谁约会还带着娃娃啊。
而元宵节就大为不同了,元宵那天,吃完元宵要干啥啊,当然是出去赏花灯,猜字谜了?街上一夜鱼龙舞。走着走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不就是邂逅么?说不定还一见钟情呢。古人家里的小姐姐和现在可不一样,平常可不敢随便出门的,更别说经常实行宵禁的夜里了,但是元宵节不同,官家会宣布百无禁忌,天下同乐,平常都躲着的宝马香车,娥儿雪柳,可都光明正大的出动了。要谈恋爱,至少得有机会见面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吧。面都见不着,怎么可能执手相看泪眼呢?
爱情总是人类最需要的情感,男女青年平时被压抑的对异性的向往,总算可以在元宵节这几天释放了。被束缚的女子终于踏出闺阁,在年轻男子面前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这几天也就成了青年男女相识、相会的唯一机会。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去找情人,变成情人!
当然,现在物质丰富了,时间也多了,也没有什么宵禁了,男女之间大防也没有那么严了,七夕经过商家刻意渲染后,也逐渐变成中国的情人节,但同时,元宵节的时候,商家同样会打出节的招牌,毕竟,只要你愿意,天天都是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源于中国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相爱的牛郎、织女最后被王母娘娘强制分开,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一次,他们的相会之日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月七夕”。而西方情人节是纪念为正义、为纯洁的爱情而献身的瓦伦丁,它定瓦伦丁的被枪决日-二月十四日为情人节。
两个相比较,我更喜欢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月七夕”,这除了偏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喜欢它的浪漫
很多人的孩提时代,可能都有过支着下巴仰望星空,与星星对话,与月亮细语,甚至幻想着能飞上天空一探究竟。“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些神话故事,把孩子对天空的遐想更加的具体化、故事化。月宫中美丽的嫦娥、织女,散发着清香的桂花树、奔奔跳跳可爱的小白兔、跨越银河的鹊桥等等,这些美丽的意象把人最神往、最渴望拥有的浪漫情绪激发并储存于了最纯真最无邪的孩童时代,更有各种描绘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之类神话故事的美丽的诗词的催化,因而,源于神话故事的中国传统情人节“七月七夕”,终因其美丽、美好、浪漫而深受喜爱不可质疑了,当然包括我的喜爱。
二.喜欢它让人有期待的结局
“七月七夕”源于的故事“牛郎织女”不同于西方情人节故事“瓦伦丁”还在于它故事的结局。瓦伦丁的故事是瓦伦丁被枪杀的纯悲剧的形式,而牛郎织女虽然不能长相守,但每年的七月初七,他们都能相会一次,这是多么让人期待的一天,而且是年年都有。有所期待的人生就是充满希望的人生,所以,中国的七夕节更有积极的意义,我喜欢牛郎织女有期待的结局。
三.喜欢故事中爱情的纯净
牛郎是一个无父无母的放牛娃,织女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他们相知相爱,没有等级观念,不理天上人间界限,他们爱情忠贞,不为权势屈服,我喜欢这种纯净美好的爱情。
即所谓“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故事而喜欢源于它的节日,我喜欢中国的七夕节。
《浪漫乞巧节》[呲牙][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儿时,每到七夕夏夜,天气炎热难当,没有现代所具有的电风扇和空调,就随父母登梯子到屋顶上去乘凉,仰望那耿耿星河,总有无限的遐想。
那时母亲摇着大芭蕉扇,娓娓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最早也就认识了银河两岸这两颗最亮的星星。
一个是牛郎🐮,他前后有两颗小星星,那就是他在挑着小箩筐,筐里是他和织女的一双小儿女!对岸织女默默地守望着——望眼欲穿,在迎接亲人们的到来。
后来我很喜欢秦观的这句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也很喜欢那头会说话的老牛!
据说银河很宽上面没有桥梁,每年七夕的日子,喜鹊都要为两个久别重逢的情人去搭桥。我总为那条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惆怅。
后来读了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心情才开朗了许多。
标签: 情人节快乐 快乐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