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
很多年以前,在中国的文坛,有一个词语,叫做: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用一种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描绘出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一群年轻人的挣扎、彷徨与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等。
那时候文坛曾爆发过一次争论,很多的文坛老将、批评家,说这是在用一种悲剧性的语调,写阴暗面;很快就有人跳出来,说这是对青春对那段岁月的一种反思。这种争论,随着时代逐步的向前发展,也不了了之。
很多年以后,一个叫饶雪漫的小姑娘,同样用柔美、感伤的语调,写着一个个悲剧性的青春故事,《左耳》、《沙漏》、《离歌》;还有一个叫郭敬明的孩子,写出了《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同样是一种柔美中带着感伤的语调,写着那些迷茫的青春岁月。还有其他很多人,写下了很多故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他们称这些文字叫做:青春疼痛文学。因为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那些专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迷茫与苦痛,彷徨与忧伤,他们看到了在爱与被爱中的挣扎与绝望,他们看到了那种痛彻心扉的疼痛的模样。
- 我以为蝴蝶飞不过沧海,是以为蝴蝶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 不是蝴蝶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 是我的终究是我的,我终归是你的一个过客,你始终不爱我,注定我和你就是什么都不会发生,注定,注定只是注定,不管我怎么跨越不管我怎么想靠近你`你还是会离开我的,我好想你,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见你!
-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我和我的影子独处。它说它有悄悄话想跟我说,它说它很想念你。原来,我和我的影子,都是在想你……
- 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会不会又像从前那样堕落,颓废…我不想再要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我还没有放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喜欢上我……
- 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就是这些青春的迷茫与真切,是专属于那个年纪特有的印记,不管存在不存在这些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那些年轻的生命仍在,那些真切的感伤仍在,那些爱恋也一直会在。所以,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就像那“伤痕文学”一样,只是在记录一段专属于那些时期的那些人的那些感伤与迷茫。
原创·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
“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畅销都是因为它存在着自己忠实的受众。
“青春疼痛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像郭敬明曾经的《追忆似水年华》、饶雪漫的《左耳》《沙漏》、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类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它的受众就是三四线城市处于青春期的年纪,渴望爱情的青涩女生。
当然了,在学业为重的年纪这样的作品,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给这些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向往爱情、渴望邂逅与惊醒的青春中,这样的作品能够为单一的青春增添一抹诱人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粉色。
就像人到中年会焦虑一样,青春期对爱情的萌芽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首先,什么是青春疼痛文学,我的理解是作者用文字给我们铺陈出一幅能让我们感受青春懵懂之爱、感受青春的爱所带来的痛的一幅画卷,这些文字往往能直接击打到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直面青春时期的伤痕与泪水。
其次,按照我对青春疼痛文学的理解,当下的作者中,作品比较明显带有这种特征的我觉得是两人,一个是饶雪漫、一个是郭敬明。
饶雪漫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这样的影子,在她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青春都是比较感伤的。例如之前比较火的《左耳》,其中许弋这个人身上就很明显的体现这种感觉。 许弋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积极向上而且单纯,然而再遭受了感情的挫折和家庭的变故,他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暴自弃的人,这个身上有着两种极端状态的人其实是很悲情的。在许弋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那种悲痛的青春。而郭敬明其实也是如此,他的文字也是很感伤,而且他的作品似乎结局都很悲惨。像之前的《小时代》、《夏至未至》,甚至是最近正在改编的《悲伤逆流成河》。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从高中时代出发,故事可能会延续到社会或是生活中,但故事的结局总是不太好的。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悲伤逆流成河》,这本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青春。女主角易遥从早恋、怀孕、堕胎甚至到最后的自杀,全文中我没有看到易遥任何快乐的片段,如果一定要说快乐,只有她小时候对父亲的回忆还算正常,文章更多的是表现她在痛苦、绝望中的挣扎。最后,其实对于这种青春疼痛文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对我而言,我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很多人都说“这样的青春不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并不是那么疼痛、悲伤的,但无可否认,也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那样一帆风顺,这就可能是某一部分人的青春。而且我觉得这种文学展现的不只是青春的悲,更多的还有大家在当时的迷茫、困惑,这也是一种青春的记录。
所谓的青春都是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光,这种论调,应该都是年长的人,回忆起十年二十年前自己的青春,所感受到的,它经过了我们记忆的美化,经过了岁月和现实对我们的蹉跎,所以只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但实际上,青春期正当时的人,很少会感慨现在的时间很美好很纯真。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残酷的现实世界,而且青春期本身就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叛逆期。
所以,我觉得,青春期的疼,是真的疼。
但是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的概念,我并不认可,我觉得这种归类所反映的问题,是青春文学同质化的问题,纯爱,遗憾,爱恨纠缠,友情,背叛,牵绊,等等,年长者看来无病呻吟,但往往这种论调能得到更多青春期孩子们的共鸣。
最近回了一次家,我吃了一惊,我居然有张小娴全集,我隐约记得这是我曾经买给初恋女友的书,只是因为后来分手了,书没有送出去,‘积了很多伤痛的青春。‘
青春伤痛文学的历史和定义就不科普了,留给热爱文学的大咖去做这件事情
高中时候的我们都很忙,忙着上课,忙着恋爱,忙着看饶雪漫,郭敬明,安妮宝贝,桐华,七堇年,安意如,九夜茴,八月长安这些人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伤痛文学作家,“青春伤痛”这样的字眼,曾经在90后的世界里风靡许久。
后来,这批90后在过去的“非主流”时代和颓废风中逐渐成长起来,而那些青春时幻想过的生活——虽是平凡女生但身边却有白富美姐妹,毫不费力就能够转角遇到真命天子以及突然被上市公司录取可以走上人生巅峰——在现在看来,也是如此荒谬。
青春伤痛文学是很矫情,那似乎是我们那一代人对于爱情的最开始的认识。
青春伤痛文学男性作家可能就郭敬明最出名,而其他的都是女性作家。女性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各种细节的捕捉足够精准且丰富,更懂花季少女的心思。
对这类书的要求:
小说内容必须词藻浮夸,感情色彩一定艳丽。
现在我再看那些修饰的词汇,运用的好了叫细节和细腻,用的不得当就成了啰嗦和累赘。
要说这样太矫情,可是谁的青春不矫情呢?
标签: 所谓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