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感觉,家的感觉温馨句子

ysladmin 11 0

很烦家里的老人,这种想法是正常的吗?

谢谢邀请!

因为爷孙辈之间有代沟,在各个方面会有不同地想法。当长辈要干涉小辈的一些事情,小辈肯定会觉得长辈很烦,这种想法是正常,但是小辈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不要和大人吵架。

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肯定会遇到一些琐事意见不合,当长辈碎碎叨叨地念个不停,小辈就会觉得象和尚念经,烦不胜烦。

家的感觉,家的感觉温馨句子-第1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是今年疫情的原因,晚辈不能上班,天天呆在家中。心情本来也不好,再加上有人在耳边叨叨。年轻人血气方刚,便会大声对长辈说话,甚至是吵架。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晚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克制自已的脾气,控制自已说话的音量,要知道尊敬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

家的感觉,家的感觉温馨句子-第2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自已要学会调节自已心情,戴上耳麦,听一些快乐的音乐。这样让音乐给你带来好心情。

3、当老人念叨念叨时,自已可以走到房间,轻轻的关上房门,尽量不要和老人起冲突。这样老人也不会不停地叨叨叨了。

4、由于疫情的原因,晚辈只能呆在家中。他可以找自已喜欢的事情做,比如网上看小说,听小说,或适当地玩下游戏。这样调节一下心态,自已自然不会那么烦闷了。

家的感觉,家的感觉温馨句子-第3张图片-星梦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我们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我想他们也会不那么唠叨了。

这种想法不正常。人老了由于身体器官慢慢老化,意志也变得薄弱与消沉。心胸也狭隘起来,害怕孤独,爱唠叨,像个老小孩儿,这都是正常现象,人都得过这一关的。建议多关爱他们,就像小时他们关爱自己一样。

你的心已经扭曲了,人都是从满地爬一点长大,从青年到中年再步入老年,你的意思老年人不中用就不该活在世上,白给你们添麻烦。国家对老年人都很尊重,对退休老年人70~80~90~100岁,各个年龄段不同程度增加补贴,鼓励老年人好好活着。人一但得抑郁症很难治愈,我有一个非常优秀女条友,前年抑郁自杀年仅36岁,你的扭曲心态不容小视。建议看一下心里医生,调理好心态,不要怠慢老年人,善待老年人是为自己留德。

唉!不知道你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没有爷爷奶奶,能有你父亲生你养你,能有你的今天吗?人们常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们看不惯,多说了一些话而已,怎么能嫌弃自己的,亲爷爷奶奶了呢?

你这孩子啊?你的想法也太不正常了,你该知道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忘记祖宗忘记根,一代做给一代看,人在做天在看,你不就是这种人吗?别忘了,老人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哟。

正常!三句话。一句是"老了,不中用了"。二句是"老小孩"。三句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一、老了不中用了。吃不动,走不动,拿不动,玩不动,和后生晚辈佮不到一块去,还常生病。光"吃不动",就够烦人的,你要吃软烂的,而晚辈又不爱吃,连吃都吃不到一块了。二、老小孩。老人嘴碎,老人话多,老人啰嗦,老人爱管闲事,这”老"小孩可比“小“小孩难管多,你不能重说,更不能骂,不能打,只能哄。可老人”老到"得很,不是那么好哄的。三、久病床前无孝子。老了的机器,肯定会出问题,老了的人,一定疾病多。病是”魔(磨)“啊,既折磨老人自已,更折磨子孙后代,病一两天,一两个月没事,病在床上几年,上十年,那就是家庭的灾难,再有孝心的子女,也会觉得难受。唉,眨眼间,自己就要进入老年了。常想,这辈子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现在老了,孩子两夫妻要供养两个小孩、赡养四个老人,他们怎么承受得起?我常想,现在养老制度不健全,老了,进私人托老机关,那就等于送死哦(这并非危言耸听,我大伯九十四岁入私人托老所,一个活生生的人进去,不到三个月就离开了人世)!想想,都可怕。我常想,子女远在他乡打拼,不在身边,病了咋办?刚步入老年,老夫老妻,都还健在,若再过十几二十年,有一人先走了,留下的这人,可能病亡在床,都没人知道了。我常想,寿命太长,也难,在你老得不能动,病得不能动,加上爱人等你不及,先行走了,且子女不在身边,咋办?这时,想寻死都难啊!爬不动,如何去投河,爬不了,如何引颈投环?若有钱,请人抬着将你投入河中,岂不害人犯罪?唉!老来难!养老难!孩子难!大家难!

现在普通老百姓家里感觉都有几十万存款了,很好奇大家钱都是放在哪里的?

有人说普通老百姓家里人人都有几十万存款,是不是有些太吹了呢?

现实确实有可能让人大吃一惊。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我国城市家庭户均资产总规模达到了161.7万元,户均可投资资产规模55.7万元。因此,说老百姓家里都有几十万存款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实际金融资产配比约占11.8%,也就是说户均19万元左右。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94,332元,城镇家庭人均财富为27.4724万元,农村家庭人均财富为84099元。家庭房产净值约占家庭财富的66.35%。金融资产占家庭财富的比重是16.26%。相当于人均金融资产3.1万元,城市家庭人均金融净资产4.14万元,按照4口之家计算,城市家庭金融净资产也在16.56万元左右。

两个统计数据,从一定角度上也能找平。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家庭金融资产平均在16~19万元之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达到平均数。

第一,毋庸置疑,房产投资。房产升值价值增速在15~25%之间,投资房子的人发了大财,造就了很多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两个统计显示,房产投资约占城镇家庭财富的77.7%和69.7%。

第二,现金、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现金是人们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大约占人们总资产的16%左右。

银行也开发了大额存单这样的存款产品,利率能达到4%以上,深受大家欢迎。

第三,基金。人们现在投资方式希望多样化,很多人过去几年,将财富投资到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中。不过随着余额宝收益的不断降低,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收益率已经降到2.354%,理财基金回归银行才是常态。

现在老百姓的确很有钱,家里存几十万的人大有所在,大家究竟是怎么打理这些存款的呢,按照过去的老思维一些人觉得肯定是存在银行做定期了,我认为恰恰现在存款的人不多了,要不银行的大额存单的利息为啥会涨的那么快,竟然给出了4%的年化收益率,这说明银行是缺钱的,而这背后恰恰说明储蓄率变低了。

在以前更多的人把钱都买成了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新监管措施没有出来之前,也就是没有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理财产品不仅收益高,出了问题或者亏本还有银行赔付,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存款,都拿钱去买了理财产品。

而在打破刚性兑付以后,买理财产品有了风险,存在亏损的可能,这个时候大家都不去买理财了,此前有监管说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超过年化6%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现在理财的收益都徘徊在5%左右,而且还存在亏损的可能性,这个时候银行就钻了空子,推出了大额存单,年化收益率基本在4%左右,几乎和理财产品相差一个百分点,于是人们就想清楚了,毕竟存款没有亏损的可能,收益和理财也相差不了多少,所以当下很多人都去拿钱参与了银行的大额存单,这个很火。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随着股市的活跃,基金的收益也显著提高,仅仅2019年部分公募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60%,这个也吸引了部分存款去投资基金,从未来的一个长远趋势看,如果全球利率普遍下调的话,我们的利率向下浮动也是迟早的事情,这就逼迫资金更多的倾向于基金理财投资。

对于别人家的存款,不能以感觉衡量,这是不准确的。有的人感觉别人存款几千万,可是银行存款中却没有几万元;有的人感觉别人存款几万元,可却银行存款却有几千万。

一般存款几十万的储户,有几种存放资金的方式:1、将资金就是放在活期储蓄中。一般这样的储蓄方式,不是老板,就是不会理财。老板,是因为日常需要很多的活期储蓄应对资金的流转,比如一时间的进货、补货,还有应对四面八方来,可能使用到资金的地方。这种情况,应该算是普遍情况。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不会理财。有一朋友,之前并不会理财,常年将所有赚来的资金,就单一放在银行里。不会理财,然后将资金放在银行中的情况,也是比较多。

2、理财。稍有理财概念的投资者,就不会将几十万的资金单纯的放在银行吃活期利息,这样十分不划算。活期的年化利率只有0.35%,而现在理财产品普遍的年化利率在3%-6%,这就相差了很多倍。比如,50万元的资金放在活期储蓄,每年的年化利率就只有1750元。而,如果进行理财呢?就算是年化利率为3%,那么一年的利息收入也是15000元,这中间相差甚远。

如果会理财的投资者,当然会将钱放在各种理财产品中,而不会放在活期储蓄。而理财产品,也有分别,绝大多数更加偏爱中低风险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适中。也会做很多期限的合理性规划,有的会是进行不同期限的理财,有的会进行不同产品的理财。

3、股市,也是投资渠道之一。很多投资者除了银行储蓄、理财,有的也会选择股市投资。虽然风险性高,但依旧阻拦不了投资者的偏爱。这就需要看投资者的情况了,有的投资者能在股市中实现盈利,甚至超过理财利息收入。当时,有的投资者却频频出现亏损而不得志。

总的来说,有几十万的储户,有着各种各样的存放方式,有的放在银行活期,有的放在理财,还有的做股市投资。

提问题的是情感方面的专家,或许,显然是财经的门外汉。连起码的数据都不了解。隔着一五年之前,老百姓的储蓄还是相当可观的,现在说早沉到房地产的池子里去了。现在存款十万的都没有多少了。多少用点功,看一眼一八年公布的数据再提问,能靠谱的多了……

几十万存定期很奇怪吗?今儿就在银行大堂看见两位老人几十万存定期了。如果关注最近的新闻,就知道一些中小银行在网上的特色存款,5年利率接近6%(比如某联银行),恐怕是一部分人买基金投资匹凸匹都赚不来的收益。

有几十万存银行定期的人,其实是对生计很有底气的人。

不是每个人手里有了钱,都一定会想着做高风险投资,对于自己不熟知的投资领域,很多人宁可资金放银行,也不涉猎。


不敢做高风险投资≠没赚钱能力,很多人的钱其实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或经商赚得,对于他们来说,把钱稳稳守住,再源源不断赚进,生活水平就很美好了。

就拿今天来说,一对老夫妻,穿着打扮属于非常普通。但是他俩正在比对两款银行定期产品的性价比,一款是5年期的大额存单,年利率4.18%,一款是月月分红的特色存款,复合年利率4.3%左右——要说明的是,银行大额存单必定是20万元起步,两位老人想必手上一定是不只20万的。

大额存单这样的产品,一般没点积蓄实力的年轻人,是不会买的。一存三五年,年轻人的流动性需求根本满足不了,能买大额存单的,一般都是中年以上,没有太多投资经验,闲钱,想保本,手上有几十万上百万。

家有几十万的老百姓,依据风险偏好不同,各有各的投资风格。

按道理说,如果要一个家庭的资产保持稳健增长,那么传说中有个4321比例,4成稳健投资(各类趋于保本的理财产品),3成中高风险投资(股票、黄金、基金等),2成家庭备用金,1成保险。但现实中那就未必是这么回事了——

有些人天生对理财投资没啥兴趣,就比如我一位在银行中后台工作的朋友,几十万的资金,居然只放余额宝。吃饭的时候常常高兴地说,一天又赚了多少。而他所在的银行销售的存款产品、理财产品,收益高出余额宝一大大大截。

有些人则属于高风险偏好型,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年近五十的小学语文老师,女性。看上去应该挺保守的,可她其实把积蓄都放在了匹凸匹里,只不过,这些匹凸匹有实力机构背书,年化收益大约在6%-7%,她有时候也问,这些应该没事吧?但谁说得好呢?匹凸匹的产品逻辑很简单,钱放出去就是借给人的,人不靠谱跑掉了,那就是废债。要么平台兜底,要么就雷了。

小区里还有一户四口之家就更厉害了,爸爸妈妈都全职在家,一儿一女读小学全部自己带。唯一收入来源,爸爸做投资(分级基金),也曾听妈妈说,她不管打理钱,也就是说,家里的大钱都基本在爸爸手上做投资运转了。

自己的家庭让人感觉极其厌恶,该怎么办?

能这样鄙视自己的家庭,实属罕见,原因何在?

不管你父母对你造成了多大的困惑,但他们毕竟是带你进入这个世界的人,你只有感恩的权利,而没有埋怨的理由。

其实家庭的概念,属于助你成长的摇篮。你如果已经长大成人,另立门户,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埋怨自己的养育父母呢?

当然,你这个题目没有说出你埋怨和憎恨家庭的理由,但我想再多的理由,也诋毁不掉父母养育之恩。

如果这个家庭负债累累,那你就有还债的责任;如果父母卧床不起,那你就有帮助他们的责任;如果这个家庭贫穷如洗,那你就帮助它脱贫的责任。

埋怨出身的人,

也如畜牲般脏。


自已的家庭自己应十分清楚是什么原因让人极其恶心!是情感的问题?是房间的问题?是家庭和睦的问题?是能力的问题?等等,不论是何种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能解块不去解决,那便是你的思想出了问题。想办法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吧!再穷的家,只要你舍不得它,它就是家。再丑的妻,只要你喜欢她,她就是妻。仔细想想吧,自已的家,自已不应很恶心!

标签: 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