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
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
就是要见到贤者、有才能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无德无才的人,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跟他一样,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是孔子在社会教育实践中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因为人是群体相处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跟人去学习,直接模仿。整个动物界都是这么传承的,从生物传承的角度,这个思想非常正确。
这个见贤思齐也是最快捷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孔子的这个教育教育理念非常,孔子的这个教育理念非常正确。
有人说见贤思齐,“贤”是指的贤能大德。这个说法明显的不符合孔子的本意。贤,是指的跟自己相比,更有水平和能力,更优秀。
有人结合现代的教育说,知识的传承通过文字就足够了。其实这源源不断远远不够。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有的可以通过文字来学到,有的可以通过观察来学到,有的可以通过听到的来学到,还有的通过接触触碰到的来学到。
简单来说,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作为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才能的途径有很多种。跟人相处通过身边由于自己的人的学习和模,通过对身边优于自己的人的学习和模仿。这种途径是最综合、立体和全面的。一旦在哪个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去反思自己,然后获得从内而外的改进和提高这种方式最直接。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行业教学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合,让徒弟学成出师。
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便想着如何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反省自己。”这是孔子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是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但要向“贤”者学习,也要向“不贤”者学习。见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就应该努力向他看齐,学习他这一方面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思考自已是不是犯过与他类似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真是至理名言,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如果能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自我反省”的良好校风,不但能在师生中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争创一流的良好竞争氛围,而且对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校风,首先要引导师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那些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更要虚心向人家请教,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者超越他们的水平,这是聪明之举,也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选择。比如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善于学习的老师是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他们每堂课必到,既向比自己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学习,也向暂时不如自己的年轻教师学习。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误之处,他们都会记录在案,成为学习的资源,抱着这样的态度研究教学,业务水平能不提高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倡导这种见贤思齐的良好学风,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全体学生共享,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与见贤思齐相对立的是妒贤嫉能。有些校长在赴外地参观学习时,与优秀学校不比管理比师资,不比成绩比条件,不去深入研究这些学校到底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人家取得的办学成就不以为然,吹毛求疵;有些老师妄自尊大,把自己封闭起来,当别人在教学上取得成绩时,不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自以为是,或者故意贬损别人,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参加,当教学上出现失误时,则强调客观理由,不从自身找原因。事实证明,妒贤嫉能不仅是学习的大敌,同时也会加重一个人的精神负担,造成人格扭曲。试想,一个人整天躲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总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想方设法打压比自己强的人,不精神失常才怪呢。
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见贤思齐的机会。比如,举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学生励志报告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业务比赛活动等,为师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学习的样板。如果本校资源不够,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充分挖掘外地学习资源,提升学习的层次。
再次,要引导师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反思别人成功的地方,看一看对自己的成长是否起作用,还要反思别人失败的地方,看一看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应当怎样克服等。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想一想每天的课堂教学,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失败?有没有改进的措施等。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班主任要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我与优秀学生差距到底在哪些方面?应当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与孔子倡导的“内省”之说异曲同工。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教育说到底,是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老师是成年人,从成年人的角度讲,更容易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教育的关键是,老师能讲明白。碰到一个更好的老师,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见贤思齐,说到底,还是学生的立志问题,教师只能引导,激发。但是不代表每个学生都能立此大志。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圣人孔子教导世人:见到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跟他一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思齐,完善自己,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当初,“我”以“它们”为贤而努力向“它们”看“齐”……
然而,谁知……“它们”却一个个都变了……有的成了“贪官”……有的成了“黑势力保护伞”……有的直接就是“黑老大”……原来都“伪装”的挺深呀!
“我”努力寻找“伯夷,叔齐,颜回,原宪”——象远古时代中的那些“贤”者一样的人,可“他们”在哪儿呢?
因此——
“思齐”艰难,“见贤”更不易呀!何不乃“说教”哉?
“师”在同“行”三人中乎?同行三十人中,同行三百人中,同行三千人中,能有“一师”,就已经很“奇蹟”了,更况“三人行”乎!
标签: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