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既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家里没有读书的,官从何处来?
古人读书的目的求取功名,报效国家。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只有读尽五车书,才能青云近天子。同时又说:“书生不出头,万行没处用!”一心读书,不从是生产劳动。所以做啥都不会做。自然对书生是一种轻蔑:“百无一用是书生!”实际上是一种傍侧敲击、鼓励的暗语,并非直观的贬义语言。
你晓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这是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可客观科学的讲,学习是很重要的。人只所以是人,后天的学习不可少的。但一些人学了不会灵活运用,生搬硬套。但是不能否定学习的重要性。
谢邀。任何话都有他特定的环境和使用人群。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去看待。
首先说这话的是两个人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统治阶级为了控制人心和思想,来大肆宣传推广的,然后推几个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封荫耀祖的成功榜样,这样天下人就会趋之若鹜,就好比现在经常推出的感动中国啊什么的(此处无冒犯亵渎感动中国之意仅做比喻用)。而当时流行的学术是什么呢?儒术。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儒学就成了社会上的主流,开科取士都是以儒学作为基本和参考。忠孝仁义礼智信,成为社会道德的准则。二十四孝成为社会人人传诵的楷模。统治阶级和他的那些捍卫者以为这样就能牢牢钳制百姓的思想。让他们都臣服效忠“天子”,三纲五常就是他们为其套上的枷锁。但凡读过书识过字的人都不会轻易生出作乱反叛的叛逆之事,封建王朝也就可以世世代代永传相继,江山万万年了。此是其一的原因。
其二大家都读圣贤书,那么总会有几个特别出类拔萃的人冒出来,统治阶级就可以把他们征召为天子门生为其统治服务。毕竟一个人一个家族统治天下太累了嘛。总得有几个替主子分忧做事的。
后来随着这句话的深入和流传,家家户户都以此激励自己的孩子、夫君去读圣贤考功名。到处都是之乎者也的朗朗书声。可谓欣欣荣壮壮哉?
上下一心皆高兴。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再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分明就是穷酸秀才落榜士子的自嘲。“十年寒窗苦,名落孙山时”。心内苦闷岂可一言说尽?罢了罢了,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古代,书生一直都是柔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的(当然也有书生文武双全的如辛弃疾,那叫一个猛,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再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士人也无一不是文武全才之能人)在家不制生产,在朝不能治天下。虽是满腹经纶却只是夸夸其谈。没有一点实用。
感谢邀请,
这个古人的说法好像看起来是有些矛盾的,其实不然。
首先,古人,包括很多朝代的人。
而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古人对待读书和读书人的态度看法是会有不同的。
所以,首先我认为问题中的说辞应该是来自古代的不同时期。
我近期刚好在和孩子一起看历史故事的绘本,前几天刚好看到北宋时期。
北宋中期的皇帝是崇尚艺术人文的,本身皇帝自己也就是画家,书法家,
所以宋朝出现了很多的大画家,和词人文人。比如苏轼三父子,李清照等等。
也出了很多经典名画,比如举世闻名的:清明河上图。
这个朝代的人们,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导向,就会说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话来。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说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古代人如果想出人头地,读书考功名,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是无数人心中最理想的道路。所以,为了功成名就,起早贪黑,寒窗苦读,每天就只与书为伴,孜孜不倦,除了吃喝拉撒,其它农事日常,是一概不理的。又因为从前科考,都有特定范畴,尽管书生日夜埋头苦读,能涉猎到的生活知识却是不多的。故此,书生对于生活技能常识,非常匮乏,基本上离了家人或仆人,饿死也是有可能的。故此,在过日子上,书生就会被人嘲讽,百无一用。可以说,未能在读书上取得功名前,书生是十足的废物。书读的好,考上状元,天子钦点,那就不得了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说,一个状元,经营得好,妥妥的一个世家望族的茁起啊!这不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喽!因为每一个状元,都可位列天子门生,这是读书人最崇高的名誉,也是天下无数人最羡慕的成就。
标签: 上学读书品天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