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和解读顾城的诗?
顾城被冠于朦胧派诗人的称号。但是他的很多诗语言干净,意象一点也不晦涩。读他的诗,我们似乎感觉顾城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用孩子的童真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感知这个世界。
“现在,我们去一个梦中避雨,伞是低的,也是红的,你的微笑格外鲜艳。”每一个字都那么简单,画面又是那么温馨,感情清纯美好。
顾城也写迷茫,也写无所适从的彷徨。可是让人感觉不到多么深重的悲凉。他就像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门。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手中有钥匙,却没有门可以去打开。小小的钥匙怎么能敲开厚厚的墙壁?那种无所归依的迷惘,那种个人力量的渺小,都在短短的几句诗里了。
顾城也写探索,写寻觅,写一种坚持和前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顾城最有名的一句诗。诗人渴望这个世界的美好,是因为心中热爱这个世界。他希望世界到处都是鲜花,他希望世界永远光明。
顾城17岁就开始写诗,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顾城隐居新西兰,九十年代初自杀于新西兰。
“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顾城心里的冬天,没有人能走进去。诗人都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无人理解的哀伤。他爱这个世界,却“不知道怎样爱你”,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开始自己的爱。
诗人远去了,顾城、北岛、舒婷的时代成了文学史中朦胧诗的时代。可是在顾城的诗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像一个孩子一直在寻觅在彷徨的无助和寂寞。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与北岛、舒婷并称三巨头。他的《一代人》中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两句成为了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读顾诚的诗歌,其最大的特点是意象的呈现。正如前面那两句就清晰勾画出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字里行间表达出了那一代人的复杂意象,让人每读一次都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感觉。
欣赏顾城的诗要了解他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抽象变形、物象叠合、感同身受等等,他有着孩童般的梦幻情绪和纯稚风格,多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属于唯灵浪漫主义诗人。具有反思与探求意识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建立起了对人的特别关注,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
顾城的《远与近》很多人说读不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都可能会有所偏颇,其实它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是一种意象的表达。此诗通过远近两种距离的悖反表达了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揭示出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矛盾冲突,即灵与肉的冲突和对立。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人总会对现实真切生活心存不满,认为美好的永远在远处,用意象抒情表现了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顾城是生活在信仰与怀疑中间的人。
确信与对确信的否定,时刻捕获着他,他的任性与他所遭遇的现实,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生存维度和许多人一样。不同的只是对待这些维度的一种姿态。
他的姿态是遥远的、招摇着,但心灵却始终如此剔透;他的意象也始终是如此剔透,却又因招摇而显得如此生活活泼……所以,他的意象能够在心灵里安安稳稳,顺顺当当而不落于晦涩荒诞,也不落入凡俗事物之手,始终以一种姿态的招摇与心灵之剔透来写下文字。
他前期的诗里,所用的意象虽然是跳跃,但却始终服从于情绪秩序,受心灵的设定与限制。要表明的与用以来达到这种表明的策略间,存在着张力,但终于是能够达到妥协与和解。
顾城的内心是十分孤独的,正如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诗人。在现实面前,他显得伤感而尖刻。然而他也是世人中最最纯洁的一个。他用孩子的心灵和视觉去看这个世界,却看到了阴暗晦涩的一面。于是他用内心最亲切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爱与恶。他的语言是文字的革命。
顾城虽然受国外现代诗风影响不小,但在意象使用上,很少用那些湿冷粘稠的意象,不负载过于晦涩的暗示意义,也没负载集体无意识一样的历史厚重度,也少有象征的泛滥成灾,都是如此自然分明的清新闪现于心灵之中。
标签: 顾城的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