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端午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和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随着太阳直射的改变,冬至起阳能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了。夏至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阴气来了,而阳能开始下沉。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敲黑板看重点。冬至阳生,夏至阴生,并不是说冬至是最冷的,夏至是最热的。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所以,冬至过后有“三九”,夏至过后有“三伏”。一天之中,气温最高时段也是午时过后一两点左右。
端午,是与夏至紧紧相随的一个节日。
端,初也。端午,即午月第一个午日。
午,在甲骨文里,本字是“杵”,舂杵。舂米一上一下,象征着阴阳交替。天干地支中“午马”,中午的马蹄子一上一下的起落,也是象征着阴阳交替。
一方面,天地阴阳交替,正阳之气开始受到阴邪、湿毒的影响、威胁。
另一方面,天气越来越热,蚊虫蛇鼠等出没,疫病流行。
这样,端午节就应运而生了。人们需要一个节日来祭神祈福。
辟邪、驱虫,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个寓意。我们插艾草,就是为了辟邪;我们佩香囊,是为了驱虫。
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回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标签: 端午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