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狂人日记》中的“吃人”?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是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化白话文小说。
都说“吃人”是《狂人日记》的一个核心话题,本文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剖析,浅谈“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那么,这其中“吃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听听有书君的几点分析:
1.中国“人吃人”的真实现象
鲁迅借狂人的口叙述了中国吃人的历史,小说里的狂人虽然是个精神病患者,但其所说也并非胡言乱语。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吃人”事件。比如狂人嘴里所说的“易牙蒸子”的典故在《管子·小称》里有记载,文曰:""夫易牙者,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面,“吃人”这个词语,肯定是源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是毫无争议的,毕竟“祥林嫂”,“栓子一家”,还有孔乙己,阿Q,等等这些人,都是被封建社会的陈旧思想,所害所累。
然而,“狂人日记”里面,这个吃人的寓意,似乎更加的深刻,已经超出了普通的礼教束缚。
首先,我们要了解鲁迅先生创作这篇《狂人日记》的背景,民国一九一八年,那个时候,正值,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等一系列的朝堂动荡,社会混乱不堪,百姓麻木不仁。
鲁迅先生那时候,也是对中国未来的前景,充满了疑惑与失望,一拨又一拨看似拯救世界的军阀,最后都露出了沽名钓誉的真面目,那些昨天还冲着你微笑的仁义君子,第二天便露出吃人的獠牙,恶狠狠的高举皇族大旗。
这就是《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呐喊”的开始,而对于吃人的人,先生是有许多种定义的——
第一类,便是那些老学究,老中医们的陈旧思想,也就是开头笔者说的,三纲五常,封建礼教。这些人已经是社会发展的毒瘤,应该毫不留情的去除掉。
第二类,便是村口那些年轻人,小孩子,都是懵懂的,无知的,是应该列入“救救孩子”那一类的。
第三类,门口的那条瞪着眼睛的狗,还有狼子村那些吃了人心的村民,还有大哥他们。
上学时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当时理解不深,只是觉得深刻。后来反复读过几遍,才觉’吃人’含义深刻。表面上是写一个精神病青年老是怀疑别人要吃他,并列举了谁谁家的孩子被吃了,谁谁家的病人被吃了,作者借助这个狂人揭示了当时的吃人社会,劳苦大众被剥削被压迫,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毒害,同时鲁迅呼吁整个社会觉醒吧,不要被吃人的社会吞没,不是爆发就是灭亡!!!
这是鲁迅对中国封建没落现实扭曲制度造成人性泯灭的批判与否定,非字面上的“吃人”,而“救救孩子”的呐喊则表明了社会有识之士改良,改造社会的心声。通过“救救孩子”的呼声唤醒人门心智的麻木。
在鲁迅《狂人日记》中有关“吃人”的那段话,包含着三个层次。(一);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吃人”的例子,《左传》宣公十五年的宋国都城被楚国军围困时的“易子而食”。说明有吃人的事实发生和存在,只是中国古时而被“仁义道德遮蔽了而已。〈二);吴虞在《吃人与礼教》一文中说到“一面会吃人,一面能够讲礼教”的人,他说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被孔子称为“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齐桓公,周襄王拿祭肉给他,说他年纪大了,不必下拜尽君臣礼节。他与管钟商量后,还是下拜尽了君臣礼节,从这一点着,此公似乎也讲“礼教”,然而,易牙的儿子却是给他吃了的。这表现了古时封建社会那些“吃教”的人,借礼教之名“吃人”,并不是礼教本身“吃人”。(三);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确实也有“礼教”本身吃人的一层意思。在这篇小说中有一个:“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礼教吃人,当然也是通过具体的人去“吃”的,这是被礼教控制了的人,他们既“吃人”也被人“吃”,而“吃”与被“吃”,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这就是《狂人曰记》中说的“吃人”的本意。也符合鲁迅揭示封建社会专制的本意。
标签: 描写人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