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怎么来的?为什么取清明二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以上是清明二字由来,理解一下就是这个时刻,万物复苏,开始发芽生长,清新而又明亮。
至于这个节字,其实是3个时节糅杂而来(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气),经过历史的发展,皇权习俗影响,最终形成一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
【寒食节】:相传(非历史考究)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乱流亡国外,有一日整天未进食,非常饿,大臣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发现后非常感激。后回国后做了大王,重赏当初的随着落难的大臣,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隐居去了。后被人打抱不平,重耳亲自去请介子推,但是介子推隐居绵山不出,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烧三面留一面,逼他出来。最后介之推也没出来,后来发现他和母亲在一株柳树下被烧死了。重耳为了纪念介之推,将他的忌日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
【上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是高媒的诞辰,高媒是媒人的神,可以保佑媒人,也可以保佑男女恋爱顺利。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是男男女女约会的节日,户外小河边游水嬉戏,看对眼了就约会,甚至钻小树林也可以。可惜流传到现在只剩下踏春这个习俗了,哈哈。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它最初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体现的是春天到来,对于生气到来的礼赞,同时对于过世的先灵,表示追思与纪念,以便唤醒人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注意孝养父母、和睦家庭,乃至保护地球、乐生向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正是道出了我们此一时节的心灵感受。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正如文人墨客描写的清明时节天地物候一样“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本名叫寒食节,是古人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来,清明二字也源于介子推的名言。
在春秋时期清明节就已经起源,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未继承王位之前流亡于外,在流亡途中重耳饿的实在难受,左右随从也基本离他而去,唯独介子推对重耳不离不弃,介子推为了给重耳充饥,割下自己大腿内侧的肉,为重耳做了一碗人肉汤,重耳方才免于饿死。
后来重耳知道介子推为了自己割肉做汤,感动的痛哭流涕,发誓将来掌权以后一定不忘介子推的恩德。
后来重耳掌权,是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大权在握,对当初跟随自己逃亡的旧臣大加封赏,唯独忘去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介子推去主动找晋文公讨赏。
但是介子推为人品行高尚最讨厌那种邀功讨赏的行为,既然重耳忘恩,介子推也就决定带上老母归隐山林。
介子推带老母离开后,晋文公才想起忘了当年对自己有割肉之恩的介子推,他羞愧万分,于是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而此时介子推已经带老母隐居绵山。
其时绵山险峻,山高路险,树高林密,要在绵山中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小人献策,建议让晋文公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带母亲出来相见。
标签: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