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李鸿章到底有没有看不起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到底有没有看不起曾国藩?
其实,很多人只是从表面上看了左宗棠,李鸿章跟曾国藩的关系,才如此认为!不管左宗棠也好,还是李鸿章也罢,就是再立多少功,取得了多少名,都跟曾国藩是分不开的!至于他们俩个人在内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不得而知!起码在曾国藩死之前,李鸿章没有这样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走科举考试之路,左宗棠确实没行通!
三番几次去考,左宗棠名落孙山!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左宗棠四十多岁仍是没考上!后来才在老乡曾国藩的推荐之下,进入了骆秉章的阵营,开始发挥才干!
正是曾国藩这场官场敲门砖,叩开了官场之门,左宗棠才有机会发挥!确切来说曾国藩是左宗棠的引路人!
至于外界看到的,左宗棠写信讥讽曾国藩,是那次靖巷之战失败,曾国藩意欲自杀,左宗棠来信说曾国藩这样做看不起他!因为失败了这样逃避让人瞧不起!左宗棠是就这件事而言!
其实,左宗棠有时在言语上调侃曾国藩,那是诙谐之意!因为,曾国藩过世时,左宗棠的一幅挽联说明了一切!
谋国之忠 识人之明 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 攻错若石 相期无负平生
这是左宗棠悼念曾国藩的挽联,应该说写的很真诚、很中肯、很客观,也很具匠心,是少有的传世佳作,总括了曾、左两人一生的复杂关系。
左宗棠才华横溢、精通经世致用之学,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但在湖南一省,名声一时无两。他先后辅佐两任湖南巡抚,周全时事、临机决断,权力之大,等同半个巡抚。
所以在平定太平天国的长期军事行动中,左宗棠与曾国藩一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曾国藩也从来没有拿他当幕僚看待。 应该说左宗棠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指挥才能颇有不屑,但又对曾国藩老成持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思想不得不敬服。所以总体两人的合作还是愉快的。不然也不会在左宗棠加入湘军不到一年的时间,曾国藩就保举他做了实授浙江巡抚。
至于湘军攻占天京后,左宗棠上书朝廷参奏曾氏兄弟一事,见仁见智吧。就算左宗棠是有意为之,但他参奏的并不是无中生有,也无可厚非。此事也并未真正影响到曾氏兄弟的前程。曾国藩后来在左宗棠入陕剿捻过程中为之筹措粮草 鼎力相助 ,也令左氏感慨不已。
左对于曾,大体上应该还是以尊重 敬重为主流,以不屑、惋惜、分歧为细节,谈不上看不起!!
至于李鸿章,是正经的晚辈后生 弟子,更不可能看不起曾国藩了!曾国藩暮年,洋务运动兴起,清朝与西洋各国的纷争日繁,如果李鸿章私下里觉得曾国藩有点跟不上形势变化,这到可能是有的。
谢谢邀请。
李鸿章从来没有看不起曾国藩的事例。
左宗棠也从来没有看不起曾国藩的事例。
中国封建社会那种“文人相轻”的现象,不存在于这几个晚清中兴名臣身上。
他们的出生年月分别是:
左中棠一一1812一1885。
李鸿章一一1823一1901。
曾国藩一一1811一1872。
左中棠早年投身曾国藩幕府,他们都是湖南人。只在曾国藩幕府中呆了一年,曾国藩深知此人非池中之物,于是推荐外放任职,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学堂,平定捻乱和陕甘回乱等,官至陕甘总督等,最大的成就是收复新疆的一部分。
左宗棠的确是一个恃才自傲的方面大员,但是,传统的教育和上下级关系,使他对自己曾经的上司,从无微词,遑论尊卑。
左宗棠孤芳自赏清高孤傲似有卑贱轻薄之意是显而易见的,两人处事方式不同,但从内心讲左宗堂也不敢轻示了曾国藩大人。李鸿章这个人沉浮极深,喜行怒色烂于心底。表面首依百顺,时则小九久早以爆棚,这种人最难对付也必成大器。
以前农村小时候上学,你的书桌是自己带吗?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还记得吗?
我是八零后,我学生时代社会经济并不好,但书桌不用自己带,我记忆里的书桌椅子都是很破旧的学习用品也很缺乏。农村的经济来源于种地,收入低,我记得我刚学写字的铅笔都是要用到手都抓不到了才舍得扔,小时候虽然穷却很快乐。
作为70年代的小学生,农村学校教室的印象的确比较模糊了。5岁就跟着当民办老师的母亲一块去学校。所谓的学校是借用了邻村的两个石屋子,只有1,2年级。教室里有书桌,不用自己带,就是块石托起的石条板,做两人的条凳,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与歪歪扭扭的坐凳“相得益彰”。
6岁直接上2年级了,也搬到前院的小学“主校区”。就着一组老辈子的小庙翻建的几间教室,仍然是石屋条凳,漏雨就不说,窗户是粉连纸糊上,冬天取暖直接靠跺脚,然后到院子里疯跑。也有中午到校午睡的校规,每人拿一块塑料布,就铺在泥巴地上,呼呼大睡。
小孩子的荣誉感竟然记忆很久。那时,少先队和班级的干部肩上带有徽章,白底红杠,三道杠最高级别,我只带过一道的,可能是个小组长吧。
来自长辈的夸奖也记忆犹新。常常在下午放学时到办公室跟母亲说再见,就是轻轻地说一声,我先回家了,周围的老师附和着说些好听的评语,就觉得是那天的成绩了。
如今,那个小学早就拆建成民房,少年时光已远远而去,只留下片片回忆,偶尔去追。
自己带书桌还不致于,但那个简陋,却是可观。教室有窗却没玻璃,大风大雨半个教室都能淋湿。所谓桌子,就是高点宽点的长条凳子,所谓椅子就是低点窄点的长条凳子。
那时有一句口头禅,形容当时的学校,“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椅子,共产党的儿子”。
学校离我们村二里地,我们学校简陋,桌子是那种类似大板凳一样,没有抽屉,更不美观。地面都是土,没有水泥地,条件不错的就数校会议室了,地面也就铺了一层砖。
看到这个问题非常亲切,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90年代,我在农村老家上小学的情景。要不是你这个问题提醒,估计我都把这些事情忘记了。
那个时候上学,桌子是学校用木板搭的简易书桌,没有抽屉。椅子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椅子都有。有的同学家里确实困难,没有合适的椅子,就拿几块砖头叠起来坐在上面。
由于课桌太简陋,桌面有限,同学还会因为你多占用书桌空间而吵架,甚至打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桌面上画一道线,双方活动空间不能超过这个线,俗称“三八线”。一旦超过这个线,先警告,后动手。
谢悟空问答之邀!
小时候上学,没有自己带过书桌,但一二年级的时候自己带凳子。书桌是用砖垒砌的,上面是水泥面。对着讲台整齐的排列两排砖垒砌的课桌,课桌比较长,一个课桌一般安排四个学生。夏天,学生都到教室睡午觉,一个课桌可以躺两个学生。邻座的两个学生一个在课桌上睡,一个自己带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睡。躺在水泥面上,虽然有点硬,但凉阴阴的,很舒服。不仅躺在水泥面上或地上,并且什么东西都不盖,居然没有因此而感冒的,现在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
学校只提供课桌,学生要自带凳子,大都是四个腿的小木凳,为了携带方便,用绳子或布带两头拴住凳子腿,将绳子挎在肩膀上,跟挎书包一样。后来看电影,上面有一边挎着盒子枪一边挎着文件包的,也模仿着将凳子和书包挎在两边,一掐腰很神气的样子。小孩子,天真无邪,但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提到上学时带的小凳子,想到一个问题,有人问现在的塑料凳子中间都有一个孔,有什么作用?现在的塑料凳为了放置时不占地方,是用完全相同的模具制成,可以套在一起,如果中间没有孔,由于受到大气压的作用,就很难将套在一起的凳子分开。其实,小时候的木凳,通常中间也有一个比大拇指粗的孔,请问各位朋友,知道这个孔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职称晋升为什么那么难?评上高级时已经快退休了什么感想?
教师职称评聘的困惑
教师每年的职称评聘,都倍受关注,更是参与其中的部分教师的煎熬。就拿中高教师职称评定来说,这里也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在城市学校工作的;二是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三是从事教研员工作的。其各自评定的条件有所不同,但个中的硬条件必须具备,不仅如此,还受职数、人为因素等困扰。
一、职数的限制。即便是条件符合,由于高级教师职称的职数规定,各学校基本上是按论资排队,如中教一级的任职时间,加上出生日期,依次排好队伍,这样比较客观公正,但个别有特别贡献的,也无法插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当然,从2019年开始的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农村教师满三十年,就可以不受职数限制,参加评聘。
二、硬条件的限制。如城市学校教师,在基本符合中高教师条件的基础上,必须还要具备一些过硬条件,如讲授过县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或者是独立撰写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或在市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中交流2篇以上均获得市二等奖以上或获得市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或者是教育科研项目、教改课题通过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这些条件中,必须具备其一,同时还需具备以下条件: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必须三年以上,期间,所带班级被评为县以上文明班集体或者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还要获得县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方面成绩突出,受到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三、人为主观因素的困扰。虽然条件具备了,但无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毕竟是在申报的材料中,好中选优,这样才符合通过率,同样具备客观条件,但在主观的评判中,非此即彼的判断,会让个别参评的教师淘汰。还有就是这几年,需要将申报的纸质材料转化成PDF电子格式,这就加大了参评的难度。因此,教师职称晋升,有的老师是望而却步,不仅如此,有的对计算机水平、普通话的等级等等都作了要求,平时的继续教育一次也不得落下,必须取得合格等级。
至于能评上,获得相应的职称等级,何乐而不为!这既是“面子工程”,又更是能力的体现。不管怎样,条件符合了,必须参评,这是对自己从教履职能力的肯定!
标签: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