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春秋战国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最著名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也就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王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近300年的春秋历史,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众多分散的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基本上变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的天下了。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纷纷称“王”,很多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情况,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战争更加频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涌现出很多流传后世的典故,如三家分晋、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图穷匕见、纸上谈兵、鸡鸣狗盗等等。这些典故都讲了哪些故事呢?随便挑几个和大家探讨一下吧。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说的是在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此后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赵先灭掉了范、中行氏,后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不久,三家又将除曲沃和绛州以外的公室的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顺水推舟,把韩赵魏三家正是封为诸侯,而这一年也被司马光认为是战国的开始。
围魏救赵
魏国自李悝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361年,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加紧了对韩、赵、宋、卫等国的进攻。而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也在这一时期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将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夺走,魏国就起兵伐赵,派宋、卫联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破之。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孙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魏国的精锐都在赵国,内部空虚,于是“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只能回救本国,齐国军队乘其回援疲惫,“一举解赵之围”,在桂陵取得大胜,“擒庞涓”。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乱世年代。
其间,也是中华文化思想飞速发展的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各自学说的代表性人物。
如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墨家学说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及法家的韩非子等著名历史人物。
也出现了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像蔺相如智斗秦王,完壁归赵的故事。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长平,被秦军歼灭40万人的事件。还有孙膑帮助田忌,巧赢齐威王的田忌赛马的故事。
但其间还有许多名气不是很大的人,但却做了很了不起的事。
如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的一次战斗中。鲁庄公听从,一个叫曹刿的无名小辈的建议,却击败了齐国军队的故事。
当齐国连击两次战鼓时,曹刿都没有让鲁庄公发兵迎敌。直到齐军击第三次战鼓时,才叫鲁庄公再击鼓发兵迎敌进而大胜齐军。
战后,鲁庄公究问原因时。曹刿讲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战。
主要意思就是讲,做事就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猛一发力做完才能容易成功。
给今天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事是,无论做什么事不要耍懒托延,要一鼓作气地认真的完成就容易成功。
田忌赛马 孙膑是齐国人,孙武的后代,魏国的国君魏惠王,魏惠王招揽人才,因此庞涓到了魏国,带着吴起训练出来的兵卒,四处征战,打出了名气,因为担心自己的师弟孙膑能力比自己强,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共图发展,结果陷害孙膑谋反,被挖掉膝盖并在脸上刺字。最后庞涓放松警惕,孙膑被齐国使者救回了齐国,最后孙膑投在了田忌的门下当了谋士。齐威王九年不鸣,一鸣惊人,和齐桓公相似,好酒好猎好色,好赌,和大臣们赌马,这时孙膑给田忌出主意,分上中下三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中下上三等马,最后田忌赢了,齐威王很好奇,就见了孙膑结果大喜,得知孙膑是一个奇才。
围魏救赵 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半年后赵国无法抵挡,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决定去救赵国,这时田忌就虚心向孙膑请教,田忌说要直取邯郸,趁着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我们趁虚而入,结果被孙膑否决,孙膑说帮拳的人从来不参与其中,我们直驱魏国都城大梁,他们现在肯定都城空虚,田忌佩服的五体投地,魏军将领庞涓听说齐国攻打了魏国,就撤兵救驾,然而田忌军队并没有去大梁,而是在途中埋伏起来,在桂陵伏击了魏军,庞涓被俘,最后被孙膑放回去。
千金买马骨 燕国燕昭王治理国家需要人才,有人就推荐德高望重的人给他,这个人就是郭隗。郭隗给燕昭王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本来用千两黄金买宝马,却买来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而郭隗接着说,“您连马的骨头都会买,更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燕昭王恍然大悟,采用郭隗的建议,给郭隗建了一座宫殿,十分豪华,里面的金银财宝任郭隗使用,就这样招揽了许多人才来到了燕国。
胡服骑射 赵国长期被其他国家欺压,于是赵武灵王想看看军队战斗力和实战性,就带着赵国小分队,通过千里行军,对自己的这支部队有了想法。第二步,朝堂讨论,军队里推行胡服骑射,其中农业名族出身的反对,游牧名族支持。赵武灵王找自己的师傅肥义,肥义说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赵武灵王就去找自己的叔父,跟叔父分析时局,赵国四面受敌,如果国家不改革强大起来,就会被欺负,这作为赵氏子弟简直是耻辱,因此叔父被自己打动,支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第二天上朝果然叔侄两个穿着胡服,最后赵国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带着这样的部队,灭了中山国,打到了陕西榆林,修建了长城。紧接着赵武灵王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出使秦国打扮成赵国使者随从,到秦国考察地形,观察秦王为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 写信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派兵救赵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结交三教九流,调集魏国的国君喜欢的女孩子,魏国的屠夫,酒夫,上演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最后自己出使楚国,劝楚国出兵,其中带着一位门客就是毛遂。连说服和威胁,胁迫楚王出兵,最后军队集聚邯郸城下,秦军被迫撤军,这也是六国最后一次联合抗秦。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属于东周的第二个阶段,东周共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之所以被称为战国,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当然,主要是战国七雄之间爆发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共同谱写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诗篇。那么这其中的历史典故是有很多的,下面我们就来简举几个。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也被称为将相和,是战国时期赵国发生的故事,在当时的赵国文臣当中以蔺相如为首,而武将则以廉颇为尊,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地位,以及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种种原因,使得二人间隙很大。再加上廉颇经常在朝堂和日常中刁难蔺相如,但是蔺相如都没有直接针锋相对,反而坦然而视,此时便有人问蔺相如为何廉颇屡屡做出让蔺相如难堪的举动,蔺相如都没有太大的反应,蔺相如便说,如果我和廉颇之间针锋相对,势如水火,那么照顾肯定会受到影响,而其他虎视眈眈的敌国,必定会趁此机会作出举动,而到了那时,赵国面临的危机就很难摆平了。这样的话语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听后深感自己量太小,没有蔺相如的气量和胆魄,深感后悔便脱去上衣,背覆荆条,亲自登门向蔺相如道歉,蔺相如也亲自出门迎接此后二人共同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携手辅助赵国。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孙膑认为,此时魏国的精锐都已派出攻打赵国,而此时的魏国肯定内部空虚,如果我们率大军直接向外国进军,那么围困赵国的为君必定会返程救国,那么赵国之围就解了。二后果然魏国撤兵返程自救,而其国又在魏国返程之路上加以伏击,赵国之围遂解。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说的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也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鸡鸣狗盗。齐公子孟尝君田文到秦国出使被扣,其门客扮狗潜入秦王宫偷回本已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将之献给秦王宠妃,孟尝君终被放回国。在回国途中,孟尝君经函谷关时天还未亮,按规定鸡鸣后才能开门。出函谷关即离开了秦国境,但此时后悔放孟尝君归国的秦王追兵正急驰追来,孟尝君一门客急切间学起鸡叫,致使附近村庄公鸡接二连三地跟着啼叫起来,守军听到鸡鸣即开了关门,孟尝君趁机过了函谷关。
移花接木。楚相春申君黄歇,先暗自娶了李园之妹,待她怀有身孕后,又将她献给不会生育的楚王,致使后来的楚王均成为春申君的后代。
毛遂自荐。由于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公子平原君赵胜决定带20个门客出使楚国,当选好19人而最后一人难以确定时,毛遂站出做了自我推荐,平原君无奈带上了他。在楚国,当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迟迟难以确定时,毛遂闯入殿堂,一番话说动楚王出兵,邯郸之围遂解。
窃符救赵。秦军包围赵国都邯郸,赵国派使向魏国求援,魏公子信陵君使如姬盗取虎符,冒死指挥裹足不前的魏国十万援军发起进攻,与赵国军队里应外合,成功击败秦军,一举解了邯郸之围。
图穷匕见。燕国刺客荆轲向秦王嬴政展现地图,当地图打开到尽头时,露出匕首,荊柯立即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可惜武功太弱,数击不中,最终反被杀死。
围魏救赵。魏派大军进攻赵国,齐国田忌率军救赵,用孙膑计,齐军直扑兵力空虚的魏国都大梁(今开封),迫使魏国撤军,魏军撤至桂陵时被齐军击败。
完璧归赵。秦王表示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从楚国得来的和氏璧,明知是坑的赵国不得不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在秦国,蔺相如献璧后,发现秦王根本无意献城,即设法骗回和氏璧,又派人秘密送回赵国,终使秦王的诡计落空。
负荆请罪。赵国大将廉颇因对蔺相如位在其上不满,而想方设法为难蔺相如,身为上卿的蔺相如处处避让,当蔺相如身边之人无法容忍此事而想离开时,蔺相如才告诉他们:秦国现在不敢轻易进攻赵国,是害怕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二人闹起来,正好给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不仅羞愧为分,还脱去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请蔺相如用荆条责罚他,从而演出了一场《将相和》的大戏。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增强赵国军队战斗力,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开了中国古代军事改革之先河。
标签: 外国历史故事